查看原文
其他

成都,咋“成”了成都喃?认真开聊

成都发布 2024-04-15



开/栏/语

















益,古大都会也。有江山之雄,有文物之盛。”这句话,是成都的气象,成都的性格,成都的精神。


每个人心中,都有一个成都。一年成聚,二年成邑,三年成都,从“列备五都”到“扬一益二”,雪山巍然耸立,都江堰流水潺潺,千年岁月悠悠流过,滋润着这方水旱从人的沃土,孕育出这座城市绵延不绝的文脉。


漫步城市,我们能看到千年的历史遗存;徜徉郊野,我们能打卡古诗文中的同款美景;翻阅典籍,我们能读到先贤对这座城市动情的记述……点一盏花茶,茶香袅袅间,是否感受到汉代“武阳茶市”的商贾云集?逛一逛草堂,是否能想见当年诗圣溪畔吟诗的傲岸风骨?在博物馆的橱窗前凝望,千年前蜀都的繁盛,是否已跃然眼前?


千年蜀都,于今更盛。2018年,成都市作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决策部署,提炼和概括“三城三都”作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表达。场场爆满的演出,热闹繁华的“新十二月市”,文博景区创新的玩法、如织的人群……历经千年积淀的天府文化,如今有了更鲜活的时代表达。


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城市的一街一巷,一砖一瓦,无不渗透着文化,浸染着性情。城市文化,如何化为市井生活,晕染出独属于这座城市的书香与诗意?城市是一本大书,让我们一起“开卷”,阅读这座城市千年的文化,让城市文化浸润我们的生活。


















“益,古大都会也。有江山之雄,有文物之盛。”这句古语,写尽了成都的气象,令人千载后读来,能够想见当年锦官城的繁盛。


这句话,出自成都历史上第一部诗文分类总集——南宋袁说友主持编纂的《成都文类》的序言。其中成都为“大都会”的说法,语出北宋苏轼《大圣慈寺大悲阁记》“成都,西南大都会也”之句,该记亦载于《成都文类》。


从古蜀走来,至秦汉时已“列备五都”、到唐宋之间拥有“扬一益二”的繁华,成都一直活力充沛、昂扬奋发


3000年城址不变,2500年城名未改,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于兹孕育,滋润出天府之国的富庶绵长,也留下了乐观通达的精神印记。


一个名字,一座城市,一种性格

生活在成都

你有没有想过这座城市从何而来

因何得名

今天

跟着小布一起

解开“成都”千年的密码







成都

如何“成”都



3000多年前

成都已是一座早期的城市




成都成为“大都会”,并非自宋代始。



据《华阳国志》记载,古蜀开明王五世(一说九世)“自梦郭移,乃徙治成都”,从那时起,成都就成为古蜀王国的都邑。


2001年发现的成都金沙遗址,发掘出古蜀人的重要祭祀活动场所、大型建筑基址、生活居址、墓地等遗迹,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,成都已经是一座早期的城市


▲“太阳神鸟”金饰,金沙遗址博物馆藏


公元前311年,蜀守张若按秦国都城咸阳的格局重筑成都城(与咸阳同制),这是成都有文献记载的建城之始,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。 


据常璩《华阳国志》记载,秦最初创筑的成都城,“周回十二里,高七丈”,城墙下部为粮仓,顶部有屋子,还建有“观楼”和“射栏”,雄伟而壮观,这时的成都城“方广七里”左右


据《汉书·地理志》,西汉中期,成都已有人口76256户,是全国人口第二大城市,仅次于当时的长安80800户。


时代向前发展,宋张咏《益州重修公宇记》记载,隋代,蜀王杨秀增筑隋城,成都城达到“通广十里”的规模。唐代,高骈修筑罗城,城市面积达到前所未有的“方广三十六里”。


清朝,至乾隆时期,成都城周达“四千一百二十二丈六尺,计二十二里八分”,四门城楼顶高五丈,“楼观壮丽,城堑完固,冠于西南”。 


城市规模逐渐扩大,市井生活也日益丰富。既为大都会,则需具备“市”的功能。“市”,在古代就是指集中买卖、商贸便捷的固定场所。古代的成都,商业非常发达。 



古蜀时,成都已有“市”和“肆”。据扬雄《蜀王本纪》载,春秋时老子为关令尹喜著《道德经》,临别曰:“子行道千日后,于成都青羊肆寻吾。”


秦统治蜀后,专门设置了市官进行工商业管理;而且“修整里阓,市张列肆”,划出相对集中的商贸区,推动商业繁荣(见常璩《华阳国志》)。


至汉代,成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“东西鳞集,南北并凑,驰逐相逢,周流往来……万物更凑,四时迭代”的繁华程度。当时的成都一共有十八道城门,“四百余闾(里巷)”,出现了扬雄《蜀都赋》所写“两江珥其市,九桥带双流”的百业兴盛状况,这在当时全国的大城市中是罕见的。 


▲白鹭在雪中飞翔。摄影:王效


两汉时期,成都“列备五都”,是除长安之外全国公认的五大商业都会之一。唐代,成都更有“扬一益二”的经济地位。


唐《元和郡县志》称:“扬州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,故称扬、益。”到了宋代,成都为“西南大都会”,形成一年十二个月,月月皆有市的商业繁盛。


▲盛开在杜甫草堂的梅花。摄影:王效


繁盛的工商业,给了城市带来了爱热闹、善享乐的市井文化。


陆游在谈到成都集市时说:“何事又作南来?看重阳药市,元夕灯山。花时万人乐处,欹帽垂鞭。”并做诗描述他所见到的成都灯市:“鼓吹连天沸五门,灯山万炬动黄昏。”


那时的成都,已是名副其实的全国“大都会”。






成都

何以“成都”



至少在战国时期

成都这一城市称谓就已存在




成都的名字与这座城市一样,也有着悠久的历史。至迟在秦代,“成都”的名称就已频频见诸典籍。


▲游客在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“成都”墙打卡 摄影:王效


《蜀王本纪》说:“蜀王据有巴、蜀之地,本治广都樊乡,徙居成都。”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也说:“开明王自梦郭移。乃徙治成都。”


2016年底,成都蒲江飞虎村出土一支沾满淤泥与杂物的青铜矛,矛上有两个古雅的篆字“成都”蒲江“成都矛”,是迄今为止成都地区出土的唯一一件刻有这座城市名字的青铜矛,印证了至少在战国时期,成都的城市称谓就已存在



“成都”一词的由来,始于公元前5世纪。据《太平寰宇记》记载,周朝建立时,由于饱受北方部族的侵扰,就把都城迁往岐地,当时就有了“一年成聚,二年成邑,三年成都”的说法。但是,这时的“成都”,还只是一个词,并不是专指成都这个地方


对成都得名的由来,历史上首次予以解释的是《太平寰宇记》的作者宋朝人乐史,他指出:“成都县,汉旧县也。周太王逾梁山之歧下,一年成邑,二年成都,因名之曰‘成都’。”但是乐史的说法有两个明显的硬伤:第一,“成都”并非汉旧县;第二,《史记周本纪》记载周太王 “逾梁山”,但并无“一年成邑,二年成都”之句。


▲望江楼公园 摄影:王效


宋人祝穆《方舆胜览》“成都府路郡名条”也指出:“盖取《史记》所谓三年成都之义”,这种说法流传甚广,影响较大。历史学者王文才先生赞同此说。他在《成都城坊考》中认为“史称:舜耕历山,一年而所居成聚,二年成邑,三年成都”。


▲夜游锦江 摄影:王勤


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提出,在成都得名之前,成都地区还不说汉语,也不用汉字。成都的得名,应当是出于古代蜀人的语言。他说,古代的蜀人是氐羌的后代。“成都”系氐羌语,“成”为蜀人自称,意为高原人;“都”意为地区、地方,即“‘成’人的地方”之意。


所以,无论是“成”还是“都”,都是在战国后期蜀地受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之后,用中原的汉字书写的古蜀语言,即“成都”二字应该是由当时的古羌语根据音译翻译而成,其本意应当是“蜀族人居住的地方”或“山区人居住的地方”



关于“成都”得名的解释还有很多,但至少我们知道,从“成都”到如今我们生活的成都,这个名称至少已用2000多年。







成都

动静皆宜



这个春天

“一赛一会”值得期待




从先秦时代的都邑到如今的超大城市,岁月赋予城市以文明,以文脉,以性格。人的性格,网友爱用“i”和“e”来形容;成都,有怎样的性格?



网友所谓的i人,恬淡自然,从容优雅,如静静盛开在园中的繁花,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——这是成都。


成都拥有4500多年文明史,2000多年来“城名未改、城址未迁”,杜甫留下“成都万事好”,苏轼留下“忘却成都来十载,因君未免思量”——成都,让人流连,让人沉醉于她的温柔乡


▲浣花溪寻香道梅花盛开 摄影 王效


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,养育了一方润泽的水土,也养育了一种疏朗淡然、优雅从容的性格。今天,在博物馆,你仍能看到汉代陶俑穿越千年的微笑,一张张笑脸,是这里豁达开朗的鲜活例证。


▲图据成都博物馆


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、历史学家霍巍曾经指出:“四川汉代的陶俑和中原出土的俑类相比,没有严格的身份等级特点……体现出活泼轻松、随性自然、略带诙谐的艺术风格。”或许,这就是天府之国的人们天性乐观的历史印证。


茶馆里,晒着太阳品一杯飘雪;火锅店里,沸腾着生活的热辣滚烫;一入夜,锦江两岸灯火璀璨,桨声灯影里,夜色让人怅然而醉……成都,开满了生活的花。


▲人民公园鹤鸣茶园人声鼎沸 摄影:王效


一场更盛大的花开,正在春日的蓉城酝酿。


2024成都世园会将于4月26日开幕,112个展园、2000余场活动,来自全球的奇花异草……世园会的“花”,正在全程传递。2024成都世园会飞花令活动启动以来,吸引了无数市民与游客积极参与,蒋蓝、何多苓、许燎源、雁鸿等知名文人和艺术家也受到感染在全成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“新飞花令”热潮,为2024成都世园会的到来提前预热。


▲2024成都世园会主会场锦云楼 摄影:王效


这个春天,成都繁花满园。


网友所谓的e人,开朗大方,活力满满,如都江堰奔腾的江水,水声激荡,一往无前——这,也是成都。


“水旱从人,不知饥馑,沃野千里,世号陆海,谓之天府也。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中引用东汉李膺的《益州记》如此盛赞都江堰水利工程。公元前256年,秦蜀守李冰率蜀地民众创建了都江堰,被记述司马迁所著《史记·河渠书》中:“蜀守冰凿离堆,辟沫水之害,穿二江成都之中。此渠皆可行舟,有余则用溉浸,百姓飨其利。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,以万亿计,然莫足数也。”


▲都江堰景区 摄影:王效


没有目标可参考,那就因地制宜,制定方略;山石挡路,那就以火烧石,以水浇灌,从而开辟通途……巍峨的都江堰,雄绝天下的蜀道,见证了成都人不怕困难,敢于争先的精神。


不止都江堰。太阳神鸟的惊鸿一瞥,让古蜀人的“脑洞”惊艳了天下;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的诞生,让成都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熠熠生辉……这座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古老都市,也是一座敢创、敢拼的城市。


▲成都交子大道商圈 图据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


种种“敢为人先”,都是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的写照。


去年,成都大运会让全世界再一次认识了成都的青春与活力;今年4月,成都2024汤尤杯即将举办,这是世界最高水平的羽毛球赛事,也是我国内地第四次、西南地区首次举办的羽毛球顶级赛事。羽毛球场上飒飒的挥拍声,运动健儿跃动的脚步,观众此起彼伏的呐喊声、场外志愿者青春靓丽的身影……将与这座城市创新创造的脉搏同频共振,一座青春的城市,扑面而来。


▲成都高新体育中心


这个春天,成都活力满满。






成都,从悠长岁月中走来4500多年文明史2000多年来“城名未改、城址未迁”城市在不断发展城市精神也在不断孕育今天,繁花似锦是成都活力满满亦是成都这个4月,值得期待这座城市,怎能不爱?





策划/文案丨郑然 余小红

综合成都方志、书香成都、看度新闻等

部分图据成都发布资料图片

成都发布编辑 | 余小红

点点在看,点点赞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